张金良和刘英民创作的《远乡》三部曲:《山遥水遥乡梦遥》《花红火红高粱红》和《街风巷风花信风》是描写农村生活的鸿篇巨制。这三部长篇小说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是作者经过长时间精心构思的佳作。书中人物主要的活动场地是太行山脚下的大坡地村,这是他们俩故乡册井村的象征。他们从小生活在沙河册井这个村子里,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家一户。当他们求学上班离开故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故乡的记忆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出于对故乡眷恋的深情,他们携手为故乡农民书写了这百年传承的历史。
一、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真实性
《远乡》三部曲所写的故事,从清朝末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期,记叙了冀南太行山沙水县大坡地村王家和边家三代人的兴衰与纠葛,以及魏家、白家和林家等许多家族近百位人物的命运起伏,展现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与百姓的苦乐年华。爱恨交织的情感中,原生态乡风、乡情、乡音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的乡村历史画卷。
作品通过故乡村民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劳动的情节,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从抗日战争、土地革命、农业合作化、生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的嬗变。对于这些重大的政治运动,作者没有正面进行描述,而是把它们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百姓在历史进程中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无论生存环境多么艰难,农民群体都一成不变地辛勤劳作,乐观生活,繁衍后代。
作品第一章的题记,有两部分,一是用极富感染力的诗的语言抒发了对故乡挚爱的深情,把故乡比喻为自己的母亲和恋人,决心要永远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二是写了太行山濒临绝种的稀有珍贵植物太行花。这种花一般生长在海拔千米左右的岩缝中,一重重绿叶白花,在悬崖峭壁间凌云开放,十分美丽,人们赋予它一个响亮的名字“绝壁奇花”。太行花不仅有漂亮的观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太行花寓意了中国农民代代相传的坚韧耐劳的本质和顽强生命力。作品的结尾,由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黄泽华,他是当年在太行山打游击的八路军的黄连长的儿子,他又培育出了太行花新品种,与开篇的题记遥相呼应,完美地展现了为故乡父老、为华夏百姓、为中国文化血脉的传承者树碑立传的主旨。
二、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和代际命运
作品中一百多个人物中,性格鲜明印象深刻的有几个各种身份的代表人物。王炳中和边世喜,是地主的代表;林满仓和魏老大,是长工的代表。盖大全和盖狗剩,是农村干部的代表,林先生和白文昌是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打破了脸谱化模式化的类型,呈现出血肉丰满,情感复杂的人性。王炳中和边世喜,虽然都是地主,但个性却截然不同。王家和边家,家风完全不同。王家的老一辈,王炳中的父亲王维贵,在日本鬼子占领时,他把土地大部分租给了村民,他说“宁可把粮食叫中国人吃了,也不能白白叫日本鬼子抢走”,体现了爱国的民族精神。王炳中的儿子曾经在为建立新中国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成为烈士,王炳中在土改后老老实实接受改造,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而边家的三代人都是投机取巧、胆大妄为的性格。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搞活经济,鼓励贷款的时候,普通农民不敢,而农村有这样一批胆大的人都发了横财,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边世喜的儿子边老拐最早贷款在村里开了洋货门市,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成为商品经济的弄潮儿。后来又开矿井挖铁、挖煤,雇了很多农民工,由地主阶层蜕变为企业家。边世喜的孙子边起升因杀人灭口被抓进监狱,得到了应该有的惩罚。魏老大是边家的长工,他七八岁时要饭来到大坡地村被边家收留,成为没有契约的长工。他异常勤快,家里家外所有活都是他干,一刻也不闲着。他视土地如性命,是安分守己的传统农民。林满仓是王炳中家的长工,他是一把种地好手,耕出的地不仅出苗均匀,而且垄背和垄沟,如尺子画出一般匀称而笔直。他不仅仅是种地高手,而且还是能工巧匠,垒起的石堰平整而结实。他是地地道道的大坡地人,五岁时他爹被人打死,十几岁到王家做了长工。魏老大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哪里的外地人,和林满仓一样都是苦大仇深的穷人,但他们的性格却不雷同。林先生是大坡地村的文化人,学识渊博,有点孔乙己的味道,迂腐呆板,但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明辨是非。当周大中不愿入合作社时,他说这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表现了传统知识分子能够放眼未来的理性思维。
作品写出了他们的后辈与他们截然不同的代际命运。由于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受苦受难的农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他们的后代有的上了大学,有的成为企业家。魏老大的女儿魏三巧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当了处级干部,王炳中的儿子王会来当了副市长,林先生的女儿林静鸽是植物学研究生,她为太行花的培植作出了重要贡献。前辈的恩恩怨怨已经成为过眼烟云,不论什么家庭出身的年轻人,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为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三、彰显了浓郁轻松诙谐的乡土气息
这部巨著的语言是饱含诗意的文学语言和农民群众的口语乡音完美结合的典范。书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描写,还穿插了诗词、歌词、顺口溜和快板书的段落,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想到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既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接受,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精神食粮,可谓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书中多用比喻,而喻体都是农村生活中的可见可感的细节。如歇后语,墙上挂羊皮——不像画(话)。写秋天的山景,“漫山的柿树和野枫,正自上而下由黄变红,蜿蜒无尽的层峦叠嶂,像穿了一件褪色的旧衣裳,灰蒙蒙的一片暗绿,宣示着又一次的宿命轮回”。如果不是生长在山里的村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比喻的。写银匠女儿苗香香的漂亮,在王炳中看来,“那个露珠一般纯净透亮的小山妮儿,真像三月天拔地而起的一棵嫩水葱一一春意盎然又生机勃勃”。不是种地的农民,怎能想到把嫩水葱来比喻女人呢!书中大量新鲜奇特的歇后语和比喻,形成了作品诙谐幽默的格调。即使是三年困难时期和灾荒年的食不果腹,即使是日寇统治时期的烧杀掠抢,大坡地的村民再苦再难,骨子里乐观风趣的本性不会改变。这正是中华民族原始生命力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作品中多次写到农村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用生动的细节表现了大坡地村独特的民俗民情。大坡地村中的北圪台,是村民的信息中心,是各色人等亮相的舞台。在通讯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这里成了洞见人情世故、了解社会动态的窗口。
作品借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方式,三部共60章,每部书20章,每章都有精心推敲的小题目,如“春花千万枝,绝唱化成诗”“明月在天心,夕照色如金”等,用诗的语言画龙点睛概括了每章的主旨。作品还有一个亮点是配合每章内容的插图,笔画线条匀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作品内容相得益彰,增强了作品的美感享受。(作者:程精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