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乡愁的《远乡》不远
来源: 长城网  赵孟魁
2025-10-16 10:09:20
分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之情结,是古老而遥远的,赤橙黄绿蓝,酸甜苦辣咸。个中颜色和滋味,不能描画也难以方物。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之感怀,是即时又永恒的。他乡的舞榭歌台、玉液琼浆,均比不上老屋里飘起的那缕炊烟。

  乡愁乡梦,乡容乡貌,乡音乡语,乡风乡情,乡俚乡俗,乡邻乡友,乡事乡史……《远乡·三部曲》之《山遥水遥乡梦遥》《花红火红高粱红》《街风巷风花信风》,把其中的十八般滋味糅合在一起,化文字为影像,把我带回那个熟悉又陌生,亲近又遥远的童年世界。

  2024年8月,《远乡·三部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者刘英民先生是我多年的老领导,张金良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自沙河市西部山区的太行古镇走出来的二位,至今保持着一身的黄土味、庄稼味,以致历尽十五年艰辛打磨后的《远乡·三部曲》,一样充斥着古老而遥远的泥土香、五谷香。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和难舍的乡情,描绘出故乡冀南大地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为我们展示了太行山镇“大坡地”村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三部曲中的“大坡地”,就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缩影,就是承载我们乡愁的一个平台。《远乡》不远!

  《远乡·三部曲》,就是三部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雄奇史诗。小说讲述了上世纪初到上世纪末,冀南大地太行山脚下“大坡地”村庄稼百姓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冀南农村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都有所体现。作者以“大坡地”为原点,以点带面,讲述了中国农村近百年来,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兴衰荣辱、化茧成蝶的艰难过程,以及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中,发生在山乡古镇的历史性巨变。从而揭示出农业、农村、农民的历史性问题,仍然是关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现实问题。只有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国泰民安。

  一部《远乡·三部曲》,就是一部关于太行山区世间万象的传奇故事。或缘或债或绝唱,或情或欲或业障。三部曲的风骨和灵韵,就是灵与肉的风花雪月,罪与罚的世间万象。书中许多地方看似放浪形骸,实则是对那些为大众所不齿,为社会所不容的私情私欲予以抨击和鞭挞。书中的主人公们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百余位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就像在我们的身前身后,在故乡的所见所闻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他们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他们或勤奋、或善良、或精明、或憨厚;或令人怜、或令人爱、或令人憎,《远乡·三部曲》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世间万象,才有了大千世界。

  一部《远乡·三部曲》,就是一幅冀南大地风土人情的历史画卷。作者在书中写道:“描一笔太行深处茅草房,画一纸百姓苦乐告上苍;唱一曲黄土地上原生态,记一段风雷巨变慰炎黄。”正因为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工作在基层,才有了这难以割舍的亲情、乡情,才有了这乡风浓郁、充满乡愁的《远乡·三部曲》。故事以冀南农村的生活形态、风俗习惯、民间典故、乡言俚语为载体,使得三部曲成为一幅全方位展现地域风情和民俗风貌的历史画卷。给人以原生态的真实感,置身其中的影像感。

  《远乡·三部曲》,还是一份看过去望今朝的感恩教育的精神食粮。作品通过王家与林家,边家与魏家的历史渊源,新旧社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林满仓妻子、魏老大娘被饿死,深刻地阐释了旧财主的冷酷、贪婪和穷苦人的凄惨和无奈。进而昭示世人:只有共产党,只有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让穷人过上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尊严生活。并以此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时光,感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三部曲作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厚的文学积淀,难舍的浓浓乡情,创作出这部百万字的艺术精品,成为邢台乃至全省文学艺术史上的又一个新高峰。

关键词
乡愁,基层,百姓
责任编辑:刘杨
TOP